铣刀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铣刀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水泥工业有能力化解产能过剩-【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4 06:47:44 阅读: 来源:铣刀厂家

水泥工业有能力化解产能过剩

中国水泥行业始终拥有着良好的基础,如今,更有一支越发强大、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他们为调节和完善水泥市场机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和加强地方监管力度,与良性的市场机制双管齐下,化解产能过剩不是难题,中国水泥行业的未来,始终是美好的。

8月1日,工信部原材料司发布了2013年上半年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建材工业呈现出稳中有进、结构优化、效益改善的态势,但产能过剩较为突出的水泥行业整体仍出现量增价低的局面,上半年整体利润率同比略有降低。

但根据在水泥市场一线调研的市场分析师和水泥专家的调研情况,众多水泥行业人士表示,尽管水泥行业整体利润仍有下降,但好于去年年底全行业的普遍预期。

工信部表示,下半年将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将进一步带动水泥等行业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

尽管产能过剩对于中国水泥行业而言,并不是个新鲜话题,但2012年水泥行业整年市场低迷,今年年初又出现水泥股票集体杀跌的局面,使得全行业笼罩在严峻而略显悲观的气氛中。有人认为这一切低迷的状态都是因为水泥全国性产能严重过剩所致,如果再不采取强制性措施,产能过剩有可能会将行业拉入无法复苏的深渊。

但是,通过上半年水泥区域市场和水泥企业盈利状况的反馈,也有很多专家认为现阶段产能过剩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的共同努力得以化解,水泥行业目前的状况并没有那么差,相对是比较乐观的。

记者在采访几位行业内的老专家时,尽管大家对现阶段产能过剩的程度和严重性有着各自的理解,但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上,则保持了相对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水泥企业充分理解并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以市场良性竞争、优胜劣汰的方式,是化解现阶段产能过剩的捷径。

在他们看来,中国水泥行业始终拥有着良好的基础,如今,更有一支越发强大、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他们为调节和完善水泥市场机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和加强地方监管力度,与良性的市场机制双管齐下,化解产能过剩不是难题,中国水泥行业的未来,始终是美好的。

中国水泥工业不仅产能世界第一,而且已经形成了可以调节和完善的水泥市场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必须要把握住一点,在考虑行业的发展时,要拥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维。”

这是一位水泥行业的前辈和资深专家在谈及当前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时,最坚定的一句话,因为在他看来,中国水泥产业除了产量是全世界第一,还有很多方面其实已经形成了可以调节和完善的水泥市场机制。

“黄金十年”为中国水泥工业创造的最大财富之一,就是培育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这些大企业集团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技术装备、生产集中度、物流体系等各方面,都为调节和完善水泥市场机制铺垫出坚固的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水泥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积累了很好的创新体系。

比如,2010年由中国中材集团重组整合的中材装备集团,便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水泥工业设计院”演变而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材装备作为一个创新型企业,引进国外技术,自主研发创新,开发出中国水泥新型干法的成套设备,对水泥行业的发展贡献极大。

这位专家说,这就是根据市场需求,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而研发创新,他们的目标首先是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赢取高额利润,形成集设计、科研和制造一条龙的创新体系,展开市场竞争,并逐步推广成为全行业的资源。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很难做到。而像中材装备这样的创新体系,在这个行业里不止一家。

技术创新是调节和完善水泥市场机制的基础和动力。

中国目前有6条日产万吨的生产线,3条日产12000吨的生产线,是全世界万吨生产线最多的国家。

行业人士都清楚,日产吨数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质量也越高,而能耗则越低。据了解,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没有一条日产万吨生产线,当地水泥企业一直要建日产12000吨的生产线,至今也没有建起来。

国际上很多新生产线,多是委托中国水泥企业帮助建设,中国的新型干法成套技术装备和水泥服务工程都是大批量出口,国际上有40%是引进我国的技术装备和服务工程。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水平很高,并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再看新型干法水泥领军企业的技术指标、能耗、热耗、二氧化碳排放和劳动生产率,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有很多大企业开始在新型干法技术上做着各种绿色发展的尝试,已经攻克了包括预热锅炉、余热发电、焚烧城市垃圾、焚烧城市污泥、脱氮、脱销等新技术,像余热发电等技术的普及率已经达到75%以上,未来,更多节省资源、节能减排的新技术装备,还在不断地研发之中。

纵观中国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中国大企业也有着巨大的优势。

正如专家所言,现在行业里所讲的集中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集约化程度,也就是行业集中度。比如中国建材集团,是全世界产能最大,在国内产能分布地域最广的大型集团公司。另一种叫作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也就是要看企业的熟料生产基地。

到目前为止,海螺集团已经先后在铜陵、英德、池州、枞阳和芜湖建成了5个千万吨级特大型熟料生产基地,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之高,全世界绝无仅有。

企业的生产集中度高,代表着这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原材料运输成本低,同时减轻了水泥工业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对发展水泥工业的循环经济体系起到了非常便利的作用。

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体系应用于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有两大水泥生产物流体系堪称世界之最,一是长江物流体系,海螺、华新等大企业,沿着长江顺流而下,产品供应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大降低了这些大企业的运输成本;另一条是西江(珠江、广东、广西)物流体系,集中了华润和台泥等水泥企业。

尽管目前水泥行业的物流管理体系还属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但是,已经有企业能够做到充分利用天然形成的物流优势,制定发展战略,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且,像海螺、台泥等企业,在建立物流管理体系的运作中,也走在了前面,为水泥行业在市场经济机制中,快速完善物流管理开创了良好的先河。

正如著名水泥专家高长明所言,要看到中国水泥行业的强大,像中国建材、中国中材、海螺、山水、冀东等大型领军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与国际众多大企业的竞争中绰绰有余。

同时,海螺的资产负债率仅为40%,是全世界所有著名大企业中,资产负债率最低的水泥企业。无论从销售成本、营销成本、融资成本的占比数字都充分说明,中国水泥企业的实力,绝不比任何一个国家逊色。

当然,也要看到我们的企业在整体的发展上与国际间的差距,要看到在国际上叱咤风云的水泥企业所拥有的优势,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目前,德国水泥工业的原动力是以全社会环保和利废为首要,其次是扩大水泥工业的替代燃料来源。尤其在拓展城市生活垃圾和各种可燃危险废物等用作替代燃料和黏土质原料。始终走在世界前端。

世界最大的水泥制品生产商之一,德国海德堡水泥集团,除了在水泥、混凝土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技术装备的创新能力非常强,比如,在二次原料和燃料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立磨技术装备方面,高出一筹。同时,海德堡还为全世界提供着建设环保垃圾填埋场和环境整治的方案。

<<首页12末页>>

法国的拉法基公司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可以通过先进的工厂技术管理和在全球设立技术中心建立卓越的技术优势,拥有成熟的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工具、知识和经验,对技术问题解决方案可以提出量化指标,同时也拥有着一套高效、安全和可复制的生产管理程序,自动化水平高超。

日本水泥工业最大的优势则是环保优势,尤其是日本最大的水泥公司——太平洋公司,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的技术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并设立了“零排放促进部”,研发了一系列用于工业废物和副产品的循环系统,包括生态水泥技术、洗灰流程等,公司也因此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回报。

相信我们有能力和办法,尽快化解当前水泥产能过剩的问题

去年水泥产业不景气,使得全行业一度被产能过剩的阴影压得喘不过气,这让很多老一代建材人表示非常担心。

高长明等几位伴随着水泥工业一路走来的老建材人,以往昔的经历、经验和对现有行业状况的考察与分析,斩钉截铁地对我们说: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没那么严重。

他们一致认为,从全世界水泥发展史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规律下,产能过剩与产能紧缺是在不断波动、不断平衡的节奏中发展,在一定的情况和程度下,产能过剩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正常现象。

据他们了解,在众多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中,水泥行业的情况相对是比较乐观的。有专家曾告诉我们,当水泥股票全线大跌的时候,证券分析师不约而同深入水泥行业了解情况,发现这个行业的情况并非那么差。

据了解市场行情的专家所言,我们也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一些水泥领军企业的盈利状况已出现好转:今年上半年,海螺集团其中一个水泥熟料生产基地的利润就有十几个亿。股票下跌曾经比较严重的山水集团,今年上半年水泥利润也在3.5个亿左右,去年是7个亿左右。目前盈利的水泥企业不止这两家。

但不可否认,水泥行业的确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刘长发认为,现阶段,大部分区域属于产能相对过剩,也有一部分区域属于产能绝对过剩。

简单地说,衡量产能过剩,要依据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来考量,有些产区的产能利用率低于70%,属于产能过剩。而有些产区在这个范围之间,则产能不过剩。而对于产能利用率的计算方式和分析说明,高长明也专门列出了较为详细的数据分析。

产能过剩的原因,首先是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更关键的则是落后产能淘汰的速度过慢和企业的盲目投资所致。

为什么我们会对产能过剩如此害怕?在很多专家们看来,水泥行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已然拥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创新经验,也取得了成绩,当行业面临发展瓶颈的时候,也同样有能力把握住市场经济发展的脉搏,在市场发展的规律中,完成行业的转型升级。但目前,水泥行业似乎还缺少以市场为导向的思维和勇于市场竞争的勇气。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化解产能过剩,就是要通过竞争,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在市场上优胜劣汰。但很多行业人一听到产能过剩就先害怕了,因为我们的很多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到今天,对迎面而来的市场竞争还没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因此,专家们始终强调,化解现阶段产能过剩,需要政府监管和市场竞争双管齐下,在政府监管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那么,政府监管究竟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

有专家认为,水泥行业大多把化解产能过剩的希望寄托在政府强制性下达“不能新建或必须淘汰”的政策或指令上,这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去解决,政府监管要怎么做?最好的做法就是从环保、土地、能耗和产品质量等各方面,提高准入标准,抬高企业投资的门槛,并且严格加强地方政府监管力度。这才是真正用政府监管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去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

政府相关部委提高了各个环节的准入标准并监管到位,落后产能会在市场竞争中被自然淘汰,盲目投资也会在高标准的杠杆下被档在门外。真正能够新建的生产线,也一定是在节能减排、利废环保方面有示范和带动性的先进生产线,水泥行业的绿色化发展,也可以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市场经济思维中,得以推动。

化解产能过剩,如果说,全行业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作出理性的应对,在各环节准入标准的提升和政府严格监管下通过市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那么,如何减少盲目投资、盲目建线的行为,则是众多水泥企业最感头痛的事情。

兼并重组,则是生产集中化程度得以提升,市场无序竞争得以改善,淘汰落后产能得以推进,盲目投资得以抑制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未来水泥行业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水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众多中小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感到力不从心,兼并重组在这种自然的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中开始,几大领军企业逐渐兼并了一些历史悠久但后劲乏力的老企业和中小企业。

这样的格局形成,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日本水泥工业既培育出成熟的市场竞争体系和行业规则,也在时代需求下,顺利完成转型升级,过渡到绿色发展的新阶段。

全球著名的拉法基水泥,走出了一条跨国兼并的路子,兼并那些经营不善、竞争力不强的国际水泥企业,自此,拉法基在国际上的地位鹊起,也为法国水泥工业争得了话语权。

中国水泥工业的兼并重组之路,正在奋力前行的过程中。中国建材集团无疑为全行业树立了良好榜样,更多的大集团企业,也已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之中,拉开了兼并重组的阵势,形成不同的战略体系。

国家政府相关部委针对传统行业兼并重组也给予了及时的政策支持,2010年国务院下发的27号文和今年工信部下发的16号文,都对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兼并重组的实施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促进中国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正如专家所说,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遏制兼并重组的盲目行为,否则,就会造成更多投机性盲目投资,反而加剧产能过剩。

所谓投机性盲目投资,就是将建好的生产线放在那里,等着大企业过来兼并收购,从中捞一笔钱走人。如果大企业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能够理性而为之,能够真正让兼并重组成为市场竞争的一部分,那么,投机者也就没有了投机取巧的渠道。

判断兼并重组的行为是否“盲目”,有专家说,要看企业收购后的盈利状况,如果盈利高出银行融资成本,就属于理智性的兼并收购,倘若低于银行融资成本,则属于盲目投资。

因此,有专家建议,兼并重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利润率和集中度,企业一定要在行动之前作出准确的评估。

据了解,海螺集团在兼并重组中对兼并企业考量的四大原则:要有矿山资源,要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工艺装备要先进,各种证件要齐全。

专家们坦言之,绝大多数水泥行业人士都相信中国水泥工业有能力和办法化解当前的产能过剩,这其中,领军大企业将发挥旗帜作用。

因此,在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化解产能过剩,完成水泥行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就一定要发挥大企业的能动性。同时,企业也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包括围绕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企业制度的改革,以及站在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加强技术创新,降低能耗、节省原材料、降低管理成本,来担负起率领行业走出眼前困境,朝着未来绿色环保领域发展的大任。

专家们表示:全行业都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引导企业良性发展和良性竞争。我们不要再等待,也无需悲观,中国的水泥工业是强大的,到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此来激励和提醒自己,这个行业的未来就有无限希望。

<<首页12末页>>

子母立体停车位回收

灌浆料

瓦楞纸箱定制